周二 农历癸卯年二月廿三

从我校走出的革命先驱

发布作者: 潍坊中学 发布时间:2011-06-30 00:00 浏览次数:
style="font-family: 黑体; font-size: 15pt">[按语]百年名校,薪火相传。学校自1883年创办以来,开创了无数个人类文化进步的第一。近130年的历史,培育了众多的英贤,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承担起了神圣的使命;孕育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引领了改革的大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决定,撷取我校历史上的革命先驱的事迹,刊发在这里,以表达我们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高的敬意!

让我们学习和感受先驱者的理想和精神,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精神高标,用执着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

 

陈少敏原姓孙名肇修)寿光市人,1902年出生于山东寿光县农家。1926年在文美女中就读,1927年加入共青团,后转为共产党员。她是当时学校罢课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她长期主持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直接领导武装斗争,历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77年12月14日病逝。

父亲曾于辛亥革命时从军当过连长,回乡后一边租佃田地耕种,一面教小学。陈少敏自小就随父读书,后来被送到教会学校,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一些科学知识。13岁时,为解决家境困难,曾独自到青岛日本纱厂当过半年童工。19岁时,家乡遇灾荒,父兄等因病饿死,陈少敏又步行250公里到青岛再当女工。

过了两年牛马般的苦工生活后,陈少敏于1923年加入了邓恩铭等人组织的秘密工会,因参加罢工被厂方开除,又到潍坊进入文美女中读书,于1927年在校内秘密参加了共青团。1928年,她转为共产党员,并奉派返回青岛领导工人运动。此时,陈少敏只有二十多岁,却因老成持重被同志普遍称为“陈大姐”。 1935年,她化名“老方”到冀鲁豫特委担任组织部长时,动员起成千农民起来斗争,还建立了一支300人的游击队。反动政府惊恐之余,到处通缉“共党女匪首大脚老方”。

1937年,陈少敏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同新婚丈夫一同南下工作。翌年,她到河南任省委组织部长,在确山县“红色竹沟”主办教导大队,并兼任游击队政委。不久,她率部东进与李先念会合,鄂豫独立游击支队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陈少敏任副政委。这位在边区人称“女将军”的副政委还带头赤脚下田。“陈大姐,种白菜,又肥又大人人爱”的歌谣一时传遍中原地区。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少敏任中原局副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部队被敌包围时,同志们劝她撤走,她却坚持留下。当蒋介石下令“活捉李先念、王震、陈少敏”之际,中原军区部队已奋勇冲出包围圈。在突围的千里征途上,陈少敏虽然患病,却拄着一根树棍坚持随队行军。

解放以后,陈少敏担任全国纺织工会主席,曾发现和培养了郝建秀等女工典型。在党的八大上,她当选为中央委员。“文革”中,她受到冲击,不过因威信高,1968年末,还被允许参加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会上最后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出党的决议时,她伏在桌上拒绝举手。当时发表的全会公报虽宣布“一致通过”,历史事实却是缺了陈少敏一票。康生、江青之流为对陈少敏进行打击,借故将她赶出北京送往河南罗山劳动。在那里,她患病导致半身不遂,“九一三事件”后才得以回北京治疗。欣闻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陈少敏曾希望能重新工作,却不幸于1977年12月因病逝世。

 

董汝勤 又名董爱莲、董佩珩 (1910—1971)安丘市人,1926年在文美女中读书,1927年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1929年转共产党,她是当时学校罢课斗争的主要组织者,战争年代,她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中共青岛市委秘书、秘书长,北平市革命互济会主任、冀中区十地委宣传部长、中共霸县县委书记、中共冀中区委第一地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民政局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厅城市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民接待室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她被隔离审查达5年之久,197 1年2月7日含冤逝世。198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织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她在北京市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任职,1971年2月7日逝世。

 

牟光仪(1900~1939),中共潍县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潍县(今坊子区)清池镇西清池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牟大恩教书为业,其母信仰基督教,在父母影响下,他养成了正直、朴实的品质。1911年,在亲友资助下,他到潍县乐道院附近的养正小学读书。1917年,他考入文华中学,几次发动学生罢课,游行,呼喊进步口号。1920他到华丰铁厂做工。1924年学徒期满后,应聘进入潍县乐道院当电工,1925年秋,经庄龙甲、王全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将乐道院机电房作为党组织的秘密集会地点,在此印刷刊物和文件。他还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奔波,把文件、刊物分发到党员、群众、学生、工人手中。1926年初,他圆满完成了掩护关向应在潍县视察的任务,还不断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铁路宣传革命道理,积极组织罢工、罢课。至1928年底,乐道院机电房成了周围几个县区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济南“五三”惨案以后,山东人民掀起了反帝浪潮,他受中共潍县县委指示,组织群众在坊子以东扒毁铁路,阻止日军兵列西上;同时,还参加了组织群众砸大柳树“税局子”,抗捐抗税等斗争。后因潍南形势恶化,1929年初,他转移到青岛滋美合冷藏公司,以工人的合法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多次组织发动工人罢工,很快引起青岛反动当局的注意。1930年春节后的一天,资本家趁他只身检修管道之际,突开总闸,强烈的阿摩尼亚气大量喷出,他顿时昏倒在地,经抢救幸免一死,但从此双目失明。1930年春,他回到家乡,在中共潍县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双目失明带来的重重困难,数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农村斗争。

1938年1月9日,国民党潍县县长厉文礼逃到安丘。10日,日军占领潍城,为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代表潍县、昌邑、安丘党组织与厉文礼谈判,义正辞严地向厉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后又与国民党地方武装“韩二虎”、王尚志在乐道院交涉,与国民党鲁东第八区独立四团团长王有为磋商,使他们接受团结抗日主张,达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同年9月,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在他家成立,他被当选为组织部长,1939年3月,他发动群众多次袭击潍城、坊子日伪岗哨,缴获枪支36支;4月,两次在坊子以东袭击日军炮楼,缴获步枪4支,轻机枪1挺,并组织成立抗日游击队,转战潍南、潍北,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他被群众亲昵地称为“瞎子司令”。5月,他到胶东区党委汇报工作,该区党委书记王文和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指示他带领特务连50名指战员,返回昌邑、潍县一带执行扩军任务。他巧妙地利用国民党十五旅旅长张景月与其部属王炳臣团长的矛盾,“三请”王炳臣,使王带领100余人参加了抗日队伍。同时,他对原西北军营长徐子安晓以民族大义,启发他的爱国热忱,又为党争取了70余人的力量。8月,他带王、徐两人及扩充的数百名官兵返回胶东(后王炳臣在战斗中牺牲,徐子安成为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后当选为胶东区党委常委。9月,他调任区党委职工部长。12月,日军对胶东进行“大扫荡”。当月他在司令部开完重要会议,星夜赶回掖县河南村布置转移工作。次日黎明被日军包围,在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9岁。

于培绪(1901~1928),字赞之,又名茂宁,化名伯涛,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山东省昌邑市东南饮马村人。

他小学毕业后考入文华中学。因在校内创办《醒华报》,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传播爱国思想,被迫退学。1924年秋,他又考取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学院。翌年,经关向应、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齐鲁大学第一个学生党员。1926年,为发动工农支援北伐战争,他深入济南鲁丰纱厂开展宣传活动,到山东南部各地进行巡视和发动,后又去泰安开辟工作,并担任中共泰安支部组织委员。

1927年9月,泰安支部扩大为泰莱县委,他任县委书记。不久,他参加了省执委在潍县乐道院养正小学召开的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贯彻省委“要急速进行武装”指示的会议。11月,他向省执委作出《泰莱暴动计划》的报告,准备发动农民攻打“口子”,然后“里应外合再去占据县城”。但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计划未来得及实现。

不久,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工农运动又进入低潮。他从鲁北回到济南。省执委指示他和张干民向学生、工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残杀我国军民的滔天罪行,号召广大群众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1928年6月5日,省委派他回饮马镇领导抗缴军阀给养、苛捐杂税的斗争。回乡第二天,他便在天齐庙演讲,宣传党的“八七”会议制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号召贫苦农民组织贫民会。在他的发动下,贫民会成立的当晚报名入会者就有72户,不久发展到150户。贫民会的发展,为组织农民武装打下了基础。以贫民会的活动分子为骨干,饮马镇红枪会迅速成立,并和杨家桥等村组织了联庄会。在他的主持下,红枪会的联合组织一直发展到平度县的白里和高密县的坡子等42个村庄。10月16日,以杨家桥等村为主的红枪会200多人,围攻南逃到石埠的土匪高老七残部,歼敌100余人,匪首高老七被击毙,依附高匪的县长齐杞南仓皇逃往泰安。

农民斗争如暴风骤雨,令地主土豪胆战心惊,他们勾结军阀黄凤岐,围歼饮马红枪会。12月24日,黄凤歧部下团长王禄全率部来到饮马,见红枪会有所警备,便使用极端卑鄙的阴谋手段,诈称借道去北孟,麻痹了部分红枪会员。次日凌晨,又突杀回马枪,偷袭饮马,残酷地杀害了4名红枪会负责人。于培绪不幸被捕,押到昌邑城后,于当晚10时许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

 

乔天华 (1903―1989.5.24)原名乔永祥。又名肖蓬。平度乔家村人。1931年,任烟台商业专科学校国文兼职教员、校图书馆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参加中共烟台市委工作。1932年夏,代理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同年10月,任中共烟台市委青年委员兼青岛“左联”小组的中共党代表,领导青岛“左联”的工作。1933年夏,离开青岛“左联”,调任山东潍县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夏受省临委派遣来广文中学,以图书馆主任兼国文、美术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从中物色党的发展对象,1934年被国民党逮捕,出狱后1938年11月至1943年2月5年间,曾先后组建过7支抗日武装,总数达3000余人,为胶东主力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后从平度抗日救国会会长升为南海独立团团长,期间率部作战数十次。19433月始任平度县政府县长,在任期间(19431948年)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减租减息、土改复查、生产自救、参军支前等重大社会运动,成为西海地区的试点县。1950年先后任山东省农林厅办公室主任、特产处处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山东省委为其彻底平反。1989524日病逝。

 

 

丁 明 原名丁书奎,潍坊市人,1933年在广文中学读书,193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12月,参加了天福山武装起义。1938年1月,参加了威海抗日武装起义。2月,参加了牟平县雷神庙战斗。 同年5月,回到潍县,先后任中共潍县县委、县工委民运部长,中共昌潍联合县委委员、潍县县委书记。1940年1月,任中共昌潍中心县委书记。11月调任中共西海地委巡视团团长。后因患肺病去世。

 

朱文淑(1912~1939),原名朱兆庆,安丘县(今安丘市)南流镇大尚庄村人。生于一个务农兼经商的家庭。1926年考入青岛礼贤中学,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转入烟台益文中学读书,接受党的教育,冒着随时被敌人抓捕的危险,在敌人眼皮底下张贴革命标语,散发革命传单。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底转入潍县广文中学,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广文中学毕业后任潍县东关小学教员。

1933年7月,中共潍县中心委员会遭到破坏,中共山东省临委派乔天华来潍县恢复党组织。他帮助乔天华于同年9月恢复建立了中共潍县工作委员会,并任宣传委员和青年委员。1934年9月,乔天华被捕,中共潍县工委遭到破坏,他受国民党潍县县党部武装警察的跟踪和追捕,转移到大连,在一家木匠铺当记账先生。

1935年秘密回到家乡,次年,朋友引荐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任职,其间,他曾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揭露英商利用资本掠夺中国农民血汗的罪恶行径。抗日战争前夕,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本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发展“民先”队员10余人,“七七事变”后,他奔波于潍县、昌乐、安丘、高密等县,与散处各地的地下党员秘密联络,筹建抗日武装。

1938年2月10日,参与发动昌邑的抗日武装起义,以张鸿礼、朱文淑为首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别动大队”,他做政治工作。3月到三支队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同年秋,三支队改编为二十一旅, 任营政委。1939年5月,被任命为昌潍独立团政委,同月19日,他随六十二团二营到达昌邑县潮海村时,遭到日军袭击,在与日军决斗中壮烈殉国,年仅28岁。

 

张同俊   字越干,潍坊市大常疃村人,1905年出生,早年在乐道院文华中学读书,1925年在齐鲁大学历史系读书,任齐鲁大学党支部书记,并与关向应一起来潍坊开展过党的工作,向关向应引见了庄龙甲。1929年齐鲁大学毕业,赴日本明治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北平燕京大学任历史系教研员,做党的地下工作。1926年1月在潍县期间,与关向应、庄龙甲一起在乐道院召集文华中学和文美女中的青年学生开会,讲述革命道理和当前形势。

1933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干事,后调冀中区任党委书记。1974年8月去世。

张鸿礼(1904—1938) 又名张钧陶,潍县 (今潍坊市奎文区)人。早年就读文华中学。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2月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1931年7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兼巡视员。

1932年8月参与领导博兴农民武装暴动,同年秋被国民党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出狱。1938年初,在潍县南流区大尚庄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别动大队。3月下旬,率队赴昌邑西永安村,编入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任七支队代理支队长兼二大队大队长。3月底,七、八支队会师,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任七支队支队长。1938年4月去世。

 

闫 川(1916年-- )原名罗训书,又名王汉章,广饶县三区罗家庄(现属淄博市临淄区)人。1933年秋,在潍县广文中学就读时,经乔天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秋,考入济南齐鲁中学。1937年,考入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同年11月,日军入侵山东,学校被迫解散,他回到家乡务农,并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

1938年初,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的党组织取得联系。1939年7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并任临淄县五区动委会主任。1940年2月,任中共博兴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同年12月,任清河区行政公署教育处处长。1941年10月,任中共清河区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同年12月,任中共清中地委宣传部部长。1942年10月,任中共滨(县)浦(台)利(津)三县边区工委书记。期间,他带领工委成员深入敌后,从抗日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逐步扩大游击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任中共青城工委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青城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5年2月,兼任青惠独立团政治委员。同年8月,兼任青城县人武部政治委员。1946年6月,任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德县县委书记。1948年3月,复任中共德州市委书记。曾任渤海区和平医院院长,政委。1950年6月,任中共淄博地委秘书长。1954年1月后,任水利电力部东北电力建设公司经理、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副局长。1963年3月后,任核工业局“816厂”厂长、四川省核工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85年离休。

 

田化宽  文华中学毕业生。早年与庄龙甲一道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系中共潍县支部成员之一。曾任南屯村第一人党支部书记、山东总队保卫部秘书。1938年在潍县东曹庄领导100多人起义,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第二大队。1940年在鲁中牺牲。

 

卢效文 学名卢云斗,昌邑人。1926年毕业于文华中学。1925年在庄龙甲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10月到武汉参加革命军,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中共中央统一安排下,卢效文南下参加广州起义。在广州起义中,卢云斗与其他50余名山东籍共青团员一起壮烈牺牲。

 

孙蓬楠  又名孙世禄,孙健。1932年8月在博兴暴动中分管宣传工作,暴动失败后于1933年来广文中学任文书员,与乔天华同办《春荀》月刊。1933年7月潍县党组织遭破坏后,承担了上级党组织和地方工作同志的联络任务,为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版权所有©潍坊中学  鲁ICP备05007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