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已有130年的历史。在130年的历史上,学校先后七次更名。历经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到国办中学的体制改革,沐浴纷繁世事、沧桑巨变的洗礼,从艰难求索走向教育振兴。
1883年,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传教至潍县,创设乐道院,它是北美长老会差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集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位于县城东南5里,现今这里是潍坊广文中学和潍坊市人民医院。乐道院设文华馆,狄乐播自任校长,于次年招收男生开学。在义和团运动中,乐道院被焚,文华停办。1902年从庚子赔款中获银十万两,重修乐道院。狄乐播继夫人狄珍珠创办文华馆,自任校长。
1904年,登州文会馆与青州广德学院合并到乐道院,成立广文学堂,也叫广文大学。又聘美国人卫礼士任校长,文华馆先后改名为文华书院、文华学校,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为文华中学。文华馆是春季始业,实行六年制,第一届学生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习期满毕业。文华馆更名为文华书院和文华学校后,学制改为3年,在校学生从高年级到低年级,依次编成甲、乙、丙三个班。民国四年(1915年)春,学校更名为文华中学,并根据民国政府教育部规定,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学制随之改为四年。民国14年(192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新学制指令,由四年制改为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
文华馆时期课程较少,教法也简单,除了《圣经》、作文、算数之外,没有其他课程,文华学校起,增设了国文、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博物等科目。文华中学后期,初中课程分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包括国文、外国语)、算术、自然科、艺术科(包括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包括生理、卫生、体育)等六学科。高中课程分公共必修科目、分科专修科目、纯粹选修科目三部分,其具体科目与当时其他高级中学相同。
学校教员由校长选聘,多数具有大学学历,是基督徒。其中,宗教和英语课由校长担任教学。
建校初期,学生大多数来自信耶稣家庭,后来普通家庭学生逐渐增多。如学生家庭困难,可在校做工,如刻印、敲钟、清扫校园等,免费上学。民国四年(1915年),在校学生83人,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在校学生近300人。学生毕业后,有的考入大学,有的成为牧师,多数到教育、邮电、工业部门工作,也有返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文美书院是山东省最早的女子中学。狄乐播在布道过程中,发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缺乏教育,多不识字,思想单纯幼稚,更加容易接受基督福音。如果能使她们读经明道,再通过她们传播教义影响儿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便于光绪二???一年(1895年)又在乐道院内创设了专收女生的文美书院,首聘美国人安宝美任校长,仿照男校设置课程,并招收了第一班学生20余人。
1913年(民国二年),李恩惠任校长,文美书院更名文美女子中学,又叫文美女子学校、文美女中。女校起初按照美国教育体制,只设初中,学制三年,后增设师范教育内容,学制改为四年,不分初中和高中。课程起初仿照男校设置,后与一般女中相同,外加《圣经》。1925年后,增设了缝纫、烹饪、刺绣等家事科目。毕业生有少数进入高等学校或去美留学,部分从事医务工作,多数从事小学教育。
李恩惠任文美女中校长期间,为使女学生毕业后能充任小学教师的能力和资格,便在中学最后一年增设了师范训练内容。1922年她又同美国人阮芝仪创办了“模范小学”,只收初小学生,学制四年,主要由女中高年级学生讲课授业,成为师范班的教学实习基地。1926年增设高小班,学制六年,正式定名为培基小学,由中国人张素梅任校长。学校学生多来自附近街道和村庄,高小毕业生可免试升入文华、文美读书。
1931年1月,学校董事会奉省教育厅指令,将文华、文美和培基三校合一,“文华、文美以联合而文益广”,合校后取名为广文中学。
1932年10月17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学校立案,颁发了学校衿记:“山东省潍县私立广文中学”。
校董会聘请校长主持全校行政事宜,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男部主任、女部主任及小学部主任,分管各部事物。全校校务则有校务会议及执行委员会议决议后实施。
学校校舍分三部,即男生部、女生部、小学部。男生部有大讲堂一座,科学馆一座,内有各类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实验仪器齐备,藏书丰富多样,有中西文书籍一万三千余卷,杂志五十余种,报纸十余份,阅览室可容六十余人同时阅读。女生部有大礼堂一座,外有小礼堂一座。小学部有讲堂一座。全校校舍计有二百五十余间,全校学生皆在学校住校。
合校之后,全校共有十六个教学班,共计六百二十余人。学校有教职工三十四人,均为国内外大学毕业。学校设有国文、外国语、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课程。此外尚有多种学生社团,如各种球队、“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演讲会、服务团、勉励会等。此时的广文中学无论师资水平还是教学设施,在全国堪称一流。
1917年,广文大学改名为齐鲁大学迁往济南时,将所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都留给了文华中学,原校址也归入文华中学 。当时文华中学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数量之多,不但全国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就是全国大学中超过文华中学的也没有几家,可谓得天独厚。广文中学被批准立案后,学校健全领导机构,修订规章制度,开展军事训练,倡导义务劳动,增加并修订科目内容。1936年学校军训被列为全省第一,会考成绩也连年名列全省前茅。全国各地慕名赴潍投考的学生剧增,到1937年,在校学生已达960余人。广文中学进入辉煌发展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潍县,学校迫于形势停办,许多平民涌入学校和乐道院避难。1938年秋,学校推举美国人梅戈登牧师为名义院长,以圣经学院名义招集部分剩余师生重新开课,学校在战乱中艰难生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直接交战,广文中学和乐道院被日军接管改为集中营,学校所有教学设施被掳掠一空。日军把原住在华北各地外国侨民押解到广文中学,名曰“敌国人员生活所”围墙上设置电网,不准自由行动,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被关押的外国侨民中多数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美国人有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Jaegher)、创办山东大学堂的华北神学院长赫士博士夫妇,齐鲁大学教授商爱瑞、核凯兰和教务长德位思,燕京大学的30多名英美教授及后来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英国人有奥运会400米冠军埃里克.利迪尔(李达),天主教神甫艾文德,青岛大英烟草公司经理韦伯(WEBB),内地会在烟台为外国人子女创办的内地会学校(后改名芝罘学校)全校327名中小学生及全体教职员,还有天津歌舞团外国乐队,基督教救世军管乐队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九月,牧师黄乐德以接收大员的身份,到乐道院找原长老会牧师德位思、教士梅克林和大夫高珍珠等人磋商后,成立“乐道院复兴委员会”任主任,并兼任私立广文中学校长。
私立广文中学时期教学楼
乐道院颁发的毕业文凭
原始小洋楼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暑假结束,在黄乐德主持下,学生招生复课。 当时学校经费不足,学生班级人数不多,教员、学生面对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忧虑重重,人心浮动学校动荡不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发展迅猛,解放军很快兵临潍县城下。为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在打响解放潍县战役前夕,我军领导机关委派陈景白、程太坤夫妇进入学校,向师生讲明时局,动员离家近的同学暂且回家,由职员王培基、葛益斋等带领留校师生临时迁移到潍县东乡辛东村,四月,潍县全部解放师生重返校园,学校改名为潍坊特别市私立广文中学,很快开学复课。
1952年9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达《关于接办私立中小学的指示》,9月2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就贯彻中教部指示发出通知,“潍县私立广文中学改名为山东省潍坊第二中学”。11月26日,学校改为国办,定名为山东省潍坊二中,系初级中学,学制三年。1956年暑假后增设高中,学制三年。学校使用中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材,通过整顿,学校逐步走向正规,开始按部就班抓教学。此时,学校基本搬照原苏联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师资水平良好,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四级教师4人,五级教师6人,六级教师20人。高中开设政治、中文、外语(俄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学科,初中开设中文、俄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学科。1952年,全校共有627名学生,11个教学班,1956年增设高中后,学生总数达到1018人,初中910人,高中108人,教学班增至20个。
1966年到1976年,十年浩劫,校舍被破坏,教师被批斗,高考停招,学生不能正常上课,学校一度疏散,教育成了文革的重灾区。
1977年到1987年,拨乱反正。一系列整顿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文体活动在全市名列前茅,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榜首。
1988年到2006年,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优化,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每年高考,都有大批学生被全国名牌和重点大学录取;历年中考,各项指标遥遥领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学校屡获殊荣。
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从优化城区高中教育的全局出发,为打造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2006年7月12日,潍坊二中初中部从学校剥离,高中部整体搬迁到现址(奎文区中学街1号),更名为潍坊中学。2007年7月,市区教育布局再次调整,奎文实验中学整体并入潍坊中学。奎文实验中学是2000年6月成立的一所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教师主体是全市各县区考聘的优秀教师。至此,我校拥有了一支勇于进取、品德高尚、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使学校发展具有了最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