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级课程,也叫学校课程,这种课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就成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校本课程“人”之所在。
课程设计尊重人
校本课程设计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和计划落实。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一个个体人的需求和选择。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和选择,就必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使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达到课程主客体之间互动互需互馈的理想效果。时下,一些人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在依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指令与指示,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求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思想意识,所以,许多学校都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少数学校虽然已经开了一些课程,但并非学生所需的和感兴趣的,充其量也只能是迎合某些领导和学者个人口味、应付某些部门检查用的,有些甚至淡化了人的价值,走入了不尊重人的误区。其表现有三:其一,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其二,把兴趣小组活动课改换成校本课程;其三,给劳技课、思品课、体育、音乐和美术课贴上校本课程的标签。凡此种种,均属在课程生成过程中忽略个体需求和选择、缺乏以人为本价值观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课程内容体现人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充分地体现人,呈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针对学科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其策略是用学科知识而不唯学科论,搞学科交叉、学科渗透、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而可贵的首要问题。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个体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和独具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校本课程也会变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术语组成的理论学科或操作系统的技术说明,失去其应有的特色。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主体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指向人的能力培养。
课程评价判断人
人是课程的主体,也是课程的评价对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似乎已经习惯了用那些仅限于便于操作的标准答案和所谓的参考答案进行量化排名的评价方式。然而作为研究性学习载体之一的校本课程,其评价必须变客体为主体,将评价手段和方式由单一的定量的静态的变为多元的定性的动态的。评价的内容应该侧重于个体成长中的创造性和个体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目的也不在乎选拔,而在乎发现每一个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意识,使个体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驱力,并使之在其它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中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从而使个体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比如音乐朗诵课,它是一种学科综合与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创新实践课。如果不能把评价的客体变为主体,只注重客体的评价,那就必然会出现静态打分量化排名的做法;如果从课程主体角度出发,把评价的客体变为主体,或采取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就既能客观地反映音乐、文学、朗诵融合后的效果,又能发现不同主体对同样的作品所采取的不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理想。正因为这些千差万别个性十足的艺术审美情趣的个性特色,才使艺术创新实践课的共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正因为对人的评判中发现并肯定了艺术个性的无穷魅力,才显示了这门课的艺术创新实践的独特价值。否则只评价作品,学生很难超过专业演员的表演,课程也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