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农历癸卯年二月廿三

优秀学案《长亭送别》

发布作者: 潍坊中学 发布时间:2009-12-21 00:00 浏览次数:
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高一语文必修五专题二《长亭送别》学案

命制人: 尹呈康      审核人:李      备课组长:李 

【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点:

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自主研习】

一、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二、互助合作,课堂讨论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精讲点拨】

一、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 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痛(愁苦)(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二、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马儿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三、赏析[朝天子]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四、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当堂检测】

 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课后巩固练习】

1、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 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 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 (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4、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 

   B. 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 (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 (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的神态表情,把这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练习

下边节选的是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崔莺莺夜听琴》里的三支曲子。第四折——听琴是写老夫人嫌张生贫贱,要赖掉婚约,张生痛苦万分。红娘为张生献计,让他在月下弹琴,以试探小姐情意。小姐晚上在花园烧香时,听到琴声,深受感动。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 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fàn)王宫夜撞钟? 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jiàn)中? 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 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 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yóngyóng)。 

 朗读这三首曲词,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支曲子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琴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用琴声刻画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学案(一)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答案

1)√ (2)× (3)× (4)√ (5)√ (6)√ (7)√ (8)√

【课后巩固练习】答案

1、(1)这表明了莺莺对张生浓重而深切的依恋之情,正是这种依恋使得她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2)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渴望与张生同桌共食,哪怕须臾片刻也好;同时也揭示了在封建礼教的残酷统治下,男女爱情不自由的现实。

 3)结尾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用“险化做望夫石”来表达女主人公所忍受的隔绝的折磨,揭示出爱情不自由和婚姻不自由给男女青年造成的莫大痛苦。 

 2、(1)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正处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两次把酒,正有“酒入愁肠愁更愁”之意。

 2)第一次言语引出莺莺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看见安排好了车马,立刻产生了一种犹如煎熬的心绪,再无心插花戴朵,把自己打扮得娇滴滴的。第二次言语则引出了(快活三)和(朝天子)两首通过描写味觉来刻画女主人公临别前的难以下咽,虽山珍海味却味同嚼蜡的情景。

 3)红娘在情节安排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情节串联起来,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3 B

 4、(1)相同点:都以景物描写烘托肃杀的气氛,抒发离愁别恨。不同点:(端正好)写景重在远景,以间接烘托气氛为主;(脱布衫)写景重在特写,以直接抒发情感为主。

2B

3)(略) 

 5、拓展练习

   1 用比喻描写琴声。在三段曲词中用了十二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比喻,把繁弦异响写得淋漓尽致。 

   2 张生以琴诉情,莺莺听琴神会。通过琴声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张生“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的情绪;表现了莺莺“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的心境。 

   3 语言特色在于巧用比喻和排比。比喻中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气势,使感情表达得充沛、完整。比喻不仅做到了以声喻声,而且还做到了以形拟声,变听觉为视觉,使抽象的感情变成可睹可触的事物,概念变成令人可感的实体,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琴声的艺术感染力量。

 

版权所有©潍坊中学  鲁ICP备05007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