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沉默
我一向是个不善言辞的孩子,习惯用沉默来应对一切,然后,让大家为难。
过年前去书城,去找我想买很久的书。逛了几圈也没找到,我只能留连与一排排的书架间,不知该将目光停留在哪里。这种浪费时间的举动让同来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妈妈找来了位售货员阿姨,问我要买什么。我是那种从不与售货员纠缠的顾客,在店里逛一圈没找到要的东西就走掉,永远不会问。于是一开始我没有说话,心想肯定没有的。妈妈摇着我的胳膊问了好几遍,我才吱吱呜呜的说出书名。售货员阿姨转身进了库房,不一会儿就拿出一本书来,还说,这书没有再版所以只剩了几本。
回家的路上妈妈还不忘教育我,叫我以后逛商店有什么要的东西一定要说,不说人家怎么知道你要什么。
我反驳,不摆出来的意思就是没有,问了也没用。
如果是今天这种情况呢?妈妈一句话就让我无话可说。
我只能沉默。
是的,有多少次,是因为不愿意开口而错过的,还有一些可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错过了。慢慢回忆起来,又有多少次是因为不愿意讲话而不进商店的,又有多少次因为不愿意多说一句话而拒绝了售货员的热情。过去的很多次,如果再加上未来的很多次,就会变成无数次。那我不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了吗?
脱节沉默
妈妈说,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老是不说话,别人不了解你,怎么跟你交朋友,连买东西都买不了,就更别提自己生活了。
由于我的沉默,我跟父母的交流也不算是多的,在学校里也一直都是一副状况外的样子。小学时我就经常一个人独处;初中开学第一天,我是唯一一个什么话都没有说、什么朋友都没交到的人。
我只是沉默,不是孤独。别人说,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气质,我只是习惯性沉默而已。但沉默再习惯性下去,就会变成脱节。脱节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没人认识你你也不认识任何人的感觉是很恐怖的,当别人讨论着你不知道的事时你无法插嘴也是很可怕的。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相当于给自己判了死刑。
关于沉默的话题也不止被爸妈、老师、同学讨论过一次,爸妈也会是不是拿这个来教育我。爸爸说,小孩子不要想太多,安心学习就好了。
放弃沉默
妈妈开始不断的让我去买东西,像是馒头、油饼这种必须说话交流才能买到的东西。每当这时候,心里总会有一丝抗拒,这种事为什么还要我来做呢。
很久以前看的《城南旧事》里,英子的爸爸对英子说,闯练,闯练,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
如果不去闯,未来又哪里来呢。就像那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一定要爆发,但绝对不可以灭亡。也许我现在还不足以完全放弃,也许我还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也许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我至少开始放弃沉默了。放弃,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又要放弃自我,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的平衡。
如同神学家萨姆·基恩的话: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会诊”,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
其实,改变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就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在他看来,人越是活得长久,经历的生与死也就越多,与此同时,也就会经历更多的欢乐和更大的痛苦。
我不会完全放弃沉默,它是我人生历程上的一大见证,也是我保护自己的武器之一。我不保证缴械投降,但我会和平的解决这一切。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高一02班 刘成炜